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 党团建设  > 员工风采  > 查看详情

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力的思考与建议

2014-10-24 16:35:43  点击:1780

 
    执行力,简单地说,就是保质保量完成岗位职责和上级交办任务的能力。再难得的机遇,再新颖的思路,再鼓舞人心的目标,离开了执行力都将是空中楼阁。而政令不通或执行不力,无疑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,政府的形象也会因此在群众中大打拆扣。下面,就如何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力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。
   一、现状表现
   当前基层干部执行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:
  (一)机械执行。
   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照搬照抄,照本宣科,不管下情,不知民情,不顾实情,以传统的思维和办法来想问题,作决定,办事情,安于现状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满足于当太平官,做太平事,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成功;有的主观能动性差,依赖思想重,人云亦云,甘当“复印机”、“传声筒”、“二传手”,上级布置跟着布置,上级开会跟着开会,生搬硬套,例如某些会议报告内容千篇一律,把我市改成我公司,把我县改成我单位,凡事按惯例执行,以老套套行事,用老办法工作,念老经、走老路、说老话,工作思路不宽,方法点子不多,创新意识不强。
  (二)趋利执行。
   欲望和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,而利益则是欲望的最佳着眼点。有些基层政府及公务人员,在进行公共行政活动时,以小团体利益为落脚点,凡事把单位和部门利益作为取舍,有利益的抢着干,没利益的不推则避,无视整体的发展大局,甚至有的以个人利益为取舍,用心营私,与已有益,用足用活,与已无益,束之高阁,有的则唯上级是从,不讲群众观念,不怕群众不满意,就怕领导不注意,唯上欺下,把上级和领导当成“如来佛”,虔诚膜拜,趋之若鹜,百般讨好,不顾群众的切身权益,用心想着小团体和个人利益。
  (三)应付执行。
   基于当前我国政策执行机制的不健全,不完善,以及赏罚不明,使得不少基层干部对政策执行的积极性不高,敷衍塞责,消极对待,有的对全局不关心,对大局不热心,对本职工作不尽心,推一推、动一动、赶一赶、走一步,不推不赶就原地踏步,应付了事,被动执行;有的好做表面文章,雷声大、雨点小,以会议文件代替落实,把开会当成落实来完成,把发文当成工作来总结,流于口号式管理;而有的干部在领导面前表态是一套,干起工作来是另一套,有布置没落实,有规划没行动,有开始没结果,有安排没检查,有形式没实效。
  (四)低效执行。
   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,相当一部分人自身素质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,政策水平能力与担负的工作不相适应,缺乏创造性地执行决策的能力。不仅业务不熟悉,方式不得当,办法又不多;而且有的连起草文稿都词不达意,安排事务漏洞百出,攻坚克难,一筹莫展,返工窝工现象时有发生。

   二、原因分析
   出现上述情况,究其原因:一是从主观上看,个别部门基层干部普遍存在政治素质不高,业务能力不强,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,特别是有的干部学习不讲求实效,有的一个季度、一年也没有认真地组织学习。有的麻将、扑克、扯胡子就是工作,基层干部系统培训机会少;特别是有些基层干部觉得政治前途无望,得过且过,做日和尚撞天钟,学习不学习已无所谓,因此一些人出现法制观念逐渐淡薄,不同程度地缺乏公正无私的道德情怀和现代公共服务理念,导致政治业务素质和能力与所担负的工作不相适应,导致执行力水平降低。二是从客观上看,体制机制不优是基层干部执行力不高的直接原因。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,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强,行政执行还没有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,机制上还没有形成决策,执行、监督相互协调和适度分离的共治机制,还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、绩效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,干好干坏不同程度存在领导说了算。比如跟领导走得近的就能提拨、就得到重用。而在选好、用好、培养好基层干部等方面都重视不够,在缴励机制上,成绩与奖励不相一致,缺乏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,也没有健全合理的考核监督制度,导致执行主体主观随意,不负责任,政策、决策难以有效执行。三是从环境上看,社会风气不良是基层干部执行力不强的潜在原因。在社会加速转型期,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求利倾向和金钱价值观等不良风气,客观上对基层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了冲击,在利益诱惑面前,基层干部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发生了不同程度偏离,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不断滋生蔓延,从而导致行政利益化,讲条件、讲待遇、讲回报,好大喜功,弄虚作假、欺上瞒下,无过就是功。
   三、措施方法
  (一)做好“两个坚持”,提升干部素质。
   执行力是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,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,不仅要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,更要理论联系实际,突出学以致用,打好提高执行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。
   1、坚持学理论,练业务,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。
针对当前基层干部执行力的现状,存在的问题,可将基层干部划分为行政管理
类,事业服务类,经济建设类等各类干部群体,根据他们各自在岗位、职责、阅历等方面的不同特点,分类施教,突出“干什么学什么,缺什么补什么”,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、科学文化水平、行政执法水平,业务能力水平和公众服务水平。实现“素质提高,服务提优、效率提速”的目标。
   2、坚持调查研究,下基层察民情,实现决策与执行的有机统一。
配合全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,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,通过进社区、到百姓、入户调查研究,察民情、解民忧,及时了解基层群众所思、所需、所盼,解决好基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,实现决策与执行的有机统一。
   (二)增强“三种意识”,抓好工作落实。
   1、增强服务意识。政策执行不力,工作难落实,固然有多方面因素制约,但服务意识淡薄是其最重要的一方面。干部的权利来自群众,为群众服务,受群众监督。权力来自管理,管理就是服务,基层干部应本着对工作负责,对事业负责,对群众负责的态度,全身心地搞好服务工作,只有把为群众的服务工作做好了,执行力才能得到提高。
   2、增强责任意识。执行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态度,它需要工作激情和动力,需要用心去做事,作为基层干部,只要脚踏实地地立足本职,从平凡的工作入手,从点滴的小事做起,积极主动地想办法、拿主意、制定措施、抓落实、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,执行力自然就会提高。
   3、增强团结意识。团结出凝聚力,团结出战斗力。基层干部必须克服坐井观天思想,要进一步树立全局“一盘棋”思想,互相配合、互相支持、自动补位,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。领导之间,科室之间,部门之间要相互理解,相互支持,遇到问题主动沟通,加强协调,绝不能推诿扯皮,议而不决,甚至搁置不管,无所作为;也绝不能出现互不理采、互相掣肘内耗现象发生。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,踏踏实实办事,老老实实做人,形成人际关系健康融洽的良好氛围。一人做不到,有人主动帮,执行力就会得到提升。
   (三)运用“四定法则”,畅通执行流程。
   结合基层干部所担负工作的特点,运用“四定法则”,即执行工作时要定责任人、定职责、定流程、定考核。
   1、定责任人。如何把工作目标落到实处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责任到人。通过将工作目标分解到责任人,目标才有具体的承办者,目标的实现才有方向和载体,同时,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要责任人和协助完成人,避免导致因责任人离开使得正常工作无法运转的情况发生。
   2、定职责。工作任务要想顺利贯彻执行,就必须明确部门的职能和岗位责任。一要科学地界定部门职责,做到权责相称;二要推行部门职能公开化,实行权力清单制,切实避免事权分离,多头交叉管理和有事无人管而造成权力真空等问题;三要具体化岗位职责,通过细化量化岗位职责,明确如何履职尽责。
   3、定流程。流程就是规矩,就是制度,就是程序,要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,彻底消除执行不畅,就必须制定与工作实际相匹配的运行流程,规范做事方式,优化做事程序。一要确立好层级管理,明确对谁负责,一级抓一级,一级对一级负责,同时明确界定单位之间,部门之间,同一单位干部之间各自的责任和相互关系。二要做到执行环节无缝化、确保流程严密。建立岗位之间、部门之间一环扣一环的执行链条,明确工作流程、工作程序,确保环环相扣,互不交叉重叠,形成执行闭合体系。
   4、定考核。很多执行力之所以不力,与考核机制不完善直接相关。要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力,必须通过有目标、有标准、有检查、有落实的过程管理,建立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激励机制。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强化执行责任追究制,每个人必须对本职工作负岗位责任,严格执行,凡事落实不到位,采取一次口头警告,二次通报批评,三次纪律处分或换岗的责任追究制;二是坚决落实成绩激励制。通过对具体工作进行量化,推行绩效考核,奖优罚劣,末位淘汰,不称职者待岗培训后再上岗。用制度促进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力提升。
总而言之,执行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在工作中只要能坚持不断学习,不断创新,权责分明,纪律严明,监督考核到位,就能不断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。
 
 
作者姓名:胡建设
工作单位:永州市城兴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
职务:办公室主任
↑ TOP